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于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閩南人的幸福術:風雨都在茶杯里" title="閩南人的幸福術:風雨都在茶杯里" />
什么是福氣用閩南人的思維來講,就是心有神靈,鄰有鄉黨,家有大厝、身有厚養。
“ 河洛人”是講中原古語的航海族群
記得小時候,總是聽見小鎮的客家人,把本地的閩南人稱為“河洛人”,把閩南話稱為“河洛話”。這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念大學時,才知道”河洛“的意思,才明白,這“河洛人”真不簡單,竟是一支充滿活力的跨國航海族群,其分布地竟覆蓋了包括中國東南沿海與東南亞在內的廣袤地區,遠遠超越了“閩之南部”的范疇。更令人贊嘆的是,“河洛人”掌握著通向中國文明深處的語言工具,其話語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語,這可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正如上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指出的:“語言是一種集體的歷史遺產,是長期相沿的社會習慣的產物?!鳖愃频奈幕z存,還有源于唐宋被稱為音樂活化石的南音。
這些講中原古語的“河洛人”的海上移民,可能比想象中的要早,即使從宋元算起,迄今至少也持續了上千年,其航海能力絕不亞于地理大發現時期進行全球擴張的西歐人。如果不是明清兩朝長時間實施了與潮流相背的閉關鎖國政策,以西歐人為主角的全球殖民史可能會改寫,“河洛人”的福船很可能會赫然出現在西歐的海岸線上,至少東西方的社會發展會因海上貿易的通暢而保持同步。往事不可追,盡管如此,敢于犯禁的“河洛”移民還是沖破了重重封鎖,源源不斷地涌入東南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過臺灣,下南洋,成為“河洛”窮人咸魚翻身、出人頭地的終南捷徑。東南亞的閩南人在吸納原住民文化的同時,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質,保留了對祖國的記憶與感情,其佼佼者不少成為當地的精英。近代以來,通過航船、批館、水客、錢莊、學校等涉僑事物,在原鄉與東南亞移民點之間,形成了血濃于水、互相呼應的密切關系。
閩南人的福氣: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塵世利益
這里我要談談閩南人(“河洛“原鄉人)的福氣概念。
這是理解閩南人精神世界的一個入口。眾所周知,閩南人有著舉世聞名的拼搏精神。一首《愛拼才會贏》的歌,把這種拼搏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但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是什么原因,讓一代代閩南人如此打拼,如此刻苦,甚至不惜九死一生,漂洋過海
我想,應該是對幸福的強烈渴望。“福氣”這兩字,是閩南話中最接近幸福的字眼,是閩南話中除了“愛拼才會贏”之外最為熱門的名詞之一。閩南人贊許過上好日子的人,總是習慣于說:“汝真有福氣”。這福氣,不是虛榮,不是烏托邦,也不是來世夢想,而是一種“利”,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塵世利益。它是墨家所稱的“義即是利”的“利”,也是英國思想家邊沁所稱的功利主義的“利”,一種以效用最大化為訴求的幸福理想,是一種與經商、航海相適合,使人無比熱衷、成果亦無以倫比的俗世目標?!?這正是一艘艘海船滿載著希望不滅的勇士遠離故土,隱辱負重,尋找新大陸的驅動力。
什么是福氣 用閩南人的思維來講,就是心有神靈,鄰有鄉黨,家有大厝、身有厚養。
從信仰看,閩南人非常成功地構建了多元化實用型泛神體系。除了諸多世界級宗教,各類民間信仰應有盡有,來源不限。幾乎是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幾乎是所有需要佑護的領域都有專門的功能神。走在閩南的傳統村落里,就如同走在神靈的世界里。與之相配套的是,還有形形色色、數不勝數的厭勝物。有人稱閩南為東南佛國,我看應該稱為東南神國。在中國,如此堅信“頭上三尺有神明”的地方,也只有閩南人了。
從宗族看,早期的閩南宗族起到了鄉村自治組織的作用。宗祠、燈號、對聯、暗語、族譜、標識樹、祭祀 …… 什么手段都有。不少宗族還結成大型約盟。我老家便有一種叫“八約”的約盟,平時各約輪流值守,遇到入侵時,各宗族依約定團結一致,抵御外敵。如果打死人須賠款,則各家各戶平攤費用。與此類約盟有關的。便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閩南大械斗。械斗多以宗族或約盟為單位,雖有殘酷的一面,但也反映出宗族力量對族人在現實中具有的強大保護力。
宗族與約盟的強大,甚至影響到閩南民居的一般形態。由于有較為安全的社會環境,閩南民居大多采用官式大厝這種舒適且講究的合院式民居。在兵荒馬亂的時代,也只是在村莊里建設一兩座公用的逃難的城堡,這些城堡主要是為了防御而蓋,不像客家地區的土樓,同時兼顧生活與防御兩種功能。因為民風強悍,且深受海外觀念影響,閩南的皇權意識有所削弱,自明代起色彩鮮艷的紅磚厝漸漸成為民居的主流。我們看到的紅磚厝大多是三間開的大厝。我在這樣的大厝中住過多次,非常宜居,藏風得水,有天有地,光線充足。閉上門,就是一處小小的桃花源。但熱情的閩南人往往喜歡門戶大開,燈火通明,大人呼朋喚友,泡壺好茶,共度時光,孩子們則在天井中自由嬉戲。這種感覺是很溫暖的,喜歡暖色調的閩南人本身也是溫暖的。
就飲食而言,閩南人是有福的。要山有山,要海有海。森林與大海是他們取之不絕的天賜糧倉,要么向山要糧,要么以海為田,食域極為寬廣。譬如朱家麟博士在《廈門吃海記》中描寫的苔滸,有的地方把它當“災害”,閩南人卻把它和進春卷或米粿里,成為特色小吃;樣子可怕的沙蟲,有人硬把它做成果凍般可口的土筍凍;醬油是閩南人的最愛,不只是喜歡用它來做醬油水海鮮,還有人習慣于就著它吃荔枝,吃龍眼、吃芒果什么的。哦,閩南人還特喜歡吃地瓜粥,我個人就覺得,地瓜粥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佳肴,而大家知道,地瓜是非常好種的。閩南人在吃的方面真是上天的寵兒,可以理解,為何每逢亂世,總是有很多人遠道而來,要知道,閩南歷史上可一直是瘴癘流行、猛虎出沒。食物豐富,易生存,可能才是移民青睞的最大理由。
與吃飯上的豪放相比,在喝茶方面,閩南人卻顯得極為婉約。很少有人喝茶像北方人一樣牛飲。茶杯總是做得小小的。最小的,可能只有虎標萬金油盒子那么大。這茶是需要細細品的,稱功夫茶。功夫茶講究的是清閑,強調的是香味,要求的是手勤。有意思的是,因著喝茶的需要,竟還催生了大量茶配 —— 可稱閩南式甜點。也不知為何,這些甜得發膩,不討人喜歡的茶配就著茶水嚼起來時,口感竟變得極為溫潤。像白皮餅,泡上開水,都可以供給病人食用。在以前,母親從老家來廈門看我時,還經常會帶點老家的白皮餅。
閩南人就是這樣,出了門,則拼命般的去闖蕩,去奮斗,歸來時卻喜歡閑閑地呆在大厝里泡壺好茶。風也罷,雨也罷,都在茶香彌漫的小小茶杯里慢慢淡去。
往期導讀:
作者簡介:林鴻東,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畢業,鷺客社創辦人。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你設置的聯系郵箱是*: (當有人給你留言回復之時,聯系郵箱可以及時通知你)
我們建議你填寫正確的郵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寫郵箱地址是錯誤的可以通過 【修改資料】 來重新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