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三字地名對
龍泉宮 火神廟 筼筜港 二舍廟
虎溪巖 水仙宮 蓼花溪 三官宮
四空井 觀音亭 國公府 本部巷
八卦埕 媽祖宮 大使宮 先鋒營
偶然在一本舊書上看到了這個“廈門三字地名對”, 發現其中有好幾個地名我不知道…
不過你們先不要笑我,動動腦筋,絞盡腦汁,試試看能夠全知道嗎,如果不能...那就往下看吧,我馬上要公布答案了。
龍泉宮
位置:思明區開平路12號
▲“龍泉宮”(同治年廈門舊城市圖)
龍泉宮始建于明朝末年,最初位于現和平碼頭附近的海邊。后遷至現址—開平路12號,也就是“第八市場”一帶。
過去閩南人在出海前或返航時都要來龍泉宮朝拜,以祈求平安順利。現龍泉宮里供奉著“龍王爺”、“福德正神”、“千手觀音”和“三世尊佛”。
很多人不理解龍泉宮為什么會有一大一小兩尊龍王爺,其實小的龍王爺就是早期龍泉宮里供奉的龍王爺,后來宮廟大了,就又等比例放大了一尊。
虎溪巖
位置:思明區虎溪巖路,萬石巖西側
▲“虎溪巖”(1920年廈門城市略圖)
與龍泉宮對應的就是虎溪巖了,“虎溪巖”一名玉屏山,為廈門傳統賞月勝地,相傳山南一洞,古為虎穴,洞中一股清泉,噴流成溪,遂稱“虎溪”。
明萬歷年間,名士池顯方在此建剎待佛,他在《虎溪巖記》一文中寫到:“乙卯(1615年)東,余尋幽至此,欣賞奇觀,因建剎,名玉屏。”
虎溪巖寺旁的這個“棱層”石洞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明朝“嘉禾石癡”林懋石一點一點鑿出來的,洞鑿好后,又自題“棱層”二字于洞頂,這個石刻也是整個虎溪巖景區里單字幅最大的摩崖石刻。
“棱層”洞里的這只老虎當屬廈門最有名的老虎了,每逢農歷十五,滿月東升,月光透過窗戶照進洞中,正好照在老虎頭上,它雙目炯炯,形欲奔躍而起,十分神威,這就是廈門大八景之一的“虎溪夜月”,不過白天它只能表現出一副很拽的樣子。
火神廟
位置:思明區鎮海路與釋仔街交界處附近
▲“火神廟”(同治年廈門舊城市圖)
火神廟我一開始翻了《廈門路路通》六遍,查了三個版本的地名志,都找不到它,后來在整理房間時意外看到了“同治地圖”,第一眼就發現了它的所在——現鎮海路與釋仔街的交界處附近。
▲南壽宮內的彭楚漢石碑
關于”火神廟“的記載少之又少,但可以從地圖以及南壽宮的這塊”彭楚漢石碑“上,知道”火神廟“是真實存在過的。火神廟里供奉著什么神明,還待考證。若有相關資料,歡迎留言分享。
什么?你不知道”南壽宮“在哪里嗎,它就在中山路上,因為一直被你無視,它表示非常”藍瘦香菇“。”南壽宮“供奉四位媽祖收的部將,俗稱“四大將”,其中“坐西下首者”(高里鬼)最靈,所以人們給他的貢品往往比其他三個多很多。
水仙宮
位置:思明區鷺江道與水仙路交界處
▲“水仙宮”(同治年廈門舊城市圖)
既然“火神廟”講得少,那我“水仙宮”就多說點吧。很多人以為中山路的邊上的“水仙路”是因水仙花而得名,其實不然,這條路上過去有座“水仙宮”,供奉的是五位“水神”——大禹、伍員、屈原、項羽、魯班。
▲十九世紀末水仙宮舊影
“水仙宮”在民國時期因為開辟水仙路而拆除,不過老照片背后的巨石還靜靜的隱匿在輪渡星巴克旁,上面的“水天一色”清晰可見。
可別小看這塊石頭,它是有名字的,叫“小望高石”,古人喜歡在此放眼觀海,極目無限。陳邁倫有詩曰:
斜磴人來懸壁上,危亭極目大荒余,
近城煙雨千家市,繞岸風檣百貨居。
而且,這塊石頭也和鄭成功很有關系,鄭成功的部下阮旻錫(旻:min第2聲)晚年就在這里隱居。
1650年鄭成功為了除殺鄭聯,把戰船泊在這里,和鄭聯的戰船混在一起,號炮一聲,在陸上殺掉鄭聯的同時,海上也發作起來,順利地解決了鄭聯的水師。
▲“鄭成功”陸上殺鄭聯處,萬石植物園“鎖云石“下
筼筜港
位置:廈門島西南部
▲廈門“筼筜港”(清乾隆年間廈門地圖)
“筼筜港”原是廈門島西部的一個港灣,南到現在的廈禾路,北到狐尾山、仙岳山腳,海水沿著鳳嶼、蓮坂,一直流到江頭(閩南語“港頭”雅化)。1971年在筼筜港西部筑起“西堤”,南北兩岸不斷填海,遂衍變成了今天的“筼筜湖”。
筼筜港南北岸原有兩處漁村,一處是南岸的尾頭社(后取“里仁為美”之義改為美仁社),另一處是北岸的牛家村(閩南語“牛腳川”雅化)。每天夜里,兩個村的漁民在港上捕魚,點點漁火如列星浮沉閃爍,極盡奇觀,構成廈門另一個大八景“筼筜漁火”。
筼筜港中出產美味的魚類,有一種小魚通體透明,一對小眼像瑪瑙,俗稱“江仔魚”。傳說當年順治帝御駕親征來到廈門,被鄭成功的軍隊炸死在筼筜港,江仔魚吃了帝王血肉,所以魚目鮮紅。
不要覺得很荒謬,“江仔魚”雖然是傳說,但順治帝死于“廈門海戰”是有真實文字記載的(《延平王起義實錄》),而且目前也沒有證據證明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誰讓順治帝最后神秘消失了呢。
蓼花溪
位置:思明區蓼花路,虎園路至深田路
▲“蓼花溪的位置”(同治年廈門舊城市圖)
“蓼花溪”是老廈門七池、八河、十三溪之一,位于中山公園東側。中山公園建園初期,河遂被利用,與魁星河、鹽草河貫通連接,成為公園之水景。不過后來被填成了馬路,蓼花溪不再存在,留下了“蓼花路”這個地名告訴大家地理的變遷。
你設置的聯系郵箱是*: (當有人給你留言回復之時,聯系郵箱可以及時通知你)
我們建議你填寫正確的郵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寫郵箱地址是錯誤的可以通過 【修改資料】 來重新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