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美大社
宮廟樓宇不僅是
維系宗族信仰的紐帶
也是時代的記錄者
等待你的發現
今晨,集美龍舟池畔的陣陣鼓聲早已響徹天地,鞭炮、禮花,交織著布袋戲、舞龍隊、三太子陣帶來的民俗表演,集美龍王宮千秋慶如火如荼開展……
盛典的牽頭人,集美大社人陳建雄這次召集了80多人籌資5萬多善款,他們只希望讓更多人關注這一保存千年的文化古跡······
龍王宮千秋慶
(外國友人也來圍觀)
走進位于銀江路29號的龍王宮,鎏金的雕梁畫棟,栩栩如生的明代盤龍石柱,清初的青石虎窗、抱鼓石、圣旨牌匾和廟宇正門上方豎懸的“龍王宮”石匾,屋脊上昂首張爪的青龍,一切都那樣巧奪天工,處處彰顯中華傳統建筑文化的精妙絕倫。
集美龍王宮一直以來是集美大社鄉民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出海的地方,由于延續了中華民族龍文化,近年來也吸引著來自兩岸三地的信眾到訪朝拜。
陳建雄說:“如果沒有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懷守護,這樣的龍王宮殿也很難維持到現在”。
據集美大社陳氏宗親理事會成員陳聯同介紹,今年5月,集美大社陳氏宗親理事會再次對龍王宮進行修繕,加蓋圍墻、欄桿、金爐、碑志,面積也擴大到1000㎡,希望這樣的改良能夠引起更多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雖然人們已經說不清,九月十六祭祀龍君是從何時成為集美大社人的信仰,但在這個曾經以“打漁”為生的小漁村,這樣的儀式就像定心丸,是漁民們對抗陰晴不定的大海時的精神羅盤,也是增進宗族鄰里感情,促進對臺交流的重要紐帶。
集美社位于集美半島的盡尾處(南端),三面臨海。龍王宮廟始建于唐五代時期,相傳自有集美社起該廟即存在。早年往廈門島均靠水道,由后溪、杏林、珩山、兌山等沿海往廈門須經此地,風平浪靜不能揚帆時只能把槳搖櫓,來回不斷如揖拜龍王。故該廟有“萬人朝拜”的風水寶地之稱。
陳嘉庚次子陳厥祥編著的《集美志》中對此也有記載:
“龍宮曉月鷺渚歸帆”
據記載,這是廈門地區現今僅存的一座龍王宮。龍王宮前堂供奉著陳元光、王審知等,后堂供奉著龍王。據說,龍王宮原是小島嶼,同集路未建前,潮水漲時龍王宮山浮在水面恰似“半月沉江”,后來成為“集美八景”之一——龍宮曉月。
集美地方史研究者陳新杰老師說:集美龍王宮與集美的龍舟文化有直接的聯系。五龍奪珠的傳說和千年的龍民俗活動傳承至今,自古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及九月十六,集美鄉村的民眾都會到集美半島南端的龍王宮祭祀龍君。
有的民眾還要在此請圣水去沐浴,為賽龍舟的賽船點睛,安船洗禮。集美龍王宮五代時香火已興旺,清代重建。1948年底,陳嘉庚之弟媳王碧蓮出資重修擴建。1994年集美海內外陳氏族人集資再修。
集美龍王宮曾是愛國活動場所
解放廈門島的情報由這里傳達
1923年集美學村設置得以批準后,學村建設委員會將此地辟為商場。此后集美學校的師生在這里抵制日貨宣傳抗日,這里成了集美師生開展愛國活動的陣地。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是中共地下黨集美學校的重要活動場所,解放廈門島的軍事情報正是經這里送達上級的。
龍王宮外,一座崛起的魅力之城
龍王宮“藏”在城市深處,度過了千年時光,也見證了集美翻天覆地的變化,1920年代同集公路建成后,這里始建碼頭得以開發,“龍王宮”也成為此地段的代名詞。20世紀50年代高集海堤修建之前,該地曾是集美繁華的交通樞紐,因其在龍王宮旁,所以被市民們稱為“龍王宮碼頭”。據說,魯迅、林語堂就曾在此登船。
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如今“集美碼頭”被“集美旅游碼頭”所取代,沿著集美龍王宮前的黃土路,步行約100米就到了位于海邊的集美旅游碼頭選址地,未來,它將串聯起集美學村和鼓浪嶼這兩大旅游勝地,將著力于發展帶動全域旅游。
屆時,市民和游客花不到一小時的船程,便可從集美到達鼓浪嶼、東渡, 未來,在集美旅游碼頭周邊還將建設龍王宮廣場,打造廟會街市。
即將投入使用的集美學村地鐵站也選址附近,地鐵站對面是廈門大橋,往集美龍舟池方向,不到1000米的地方就有公交車和BTR鏈接線,交通體系四通八達。
圖/林志杰
光陰流轉已千年,它是時代的見證者!坐在從集杏海堤上飛馳而過的地鐵上,人們的目光一定會被這座保存完整、滄桑古樸的地方所驚艷,“龍宮曉月”的景觀會再次聲名遠揚。
曾經的滄海桑田、曾經的興衰勝敗,
關于龍王宮的故事也在代代相傳著……
龍王宮外
一個底蘊深厚的魅力之城正在崛起!
文字參考:陳新杰 海西晨報
圖/陳建華 林志杰 黃碧娟
視頻:陳偉
編輯:歐陽端鳳|編審:劉意婷 王德勝
天下集美原創,轉載注明完整出處
投稿郵箱:xmtxjm&163.com
近期回顧
新時代的小目標|廈門進入全球榜單
集美西亭人才公寓|灌口中學校友捐贈
你設置的聯系郵箱是*: (當有人給你留言回復之時,聯系郵箱可以及時通知你)
我們建議你填寫正確的郵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寫郵箱地址是錯誤的可以通過 【修改資料】 來重新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