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廈門收藏愛好者,往往會從大眾的角度去思考各種歷史問題。比如:輪渡碼頭的前世今生?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開始充當起資源整合者,把所有時代的相關影像搬出來,呈現在面前,這就是我的工作。
小編對歷史非常感興趣,也喜歡深鉆,但是有時候往往問題得不到解決,因為沒有足夠的影像資料,所以小編選擇了收藏這個燒錢的愛好,僅僅是為了能夠把自己心中的疑慮狠狠的解決掉。
不知不覺把【廈門舊影】分享到第九十章了,發現除了受益于人,更多是讓自己學到了許多,并且樂在其中。在分享過程中不斷推翻自己曾經的觀點,甚至推翻前輩們的觀點。。。開始進入主題:
最早不叫碼頭,而叫路頭,也就是路的盡頭,現在廈門人還保留這種說法。當時也沒有輪渡這個詞,因為輪渡碼頭在1937年才設立。
由于當時鷺江沿岸水深不夠,且灘涂居多,所以,每一條路頭都會從堤岸延伸到海里數十米,能保證退潮后不擱淺。
如圖所示,每一條路頭都會往外延伸,和今天的輪渡碼頭有很大區別。今天的第一碼頭、鼓浪嶼黃家渡依然還保留這種風格。
一群外國水兵乘坐登岸艇在海后灘(今鷺江道)路頭登岸。由于輪船艦艇吃水太深,無法靠岸,只能停在海中,然后通過搭乘登岸艇、小汽艇或者舢板登陸。
1900年的鷺江盛況,舢板、帆船擺渡、駁運的一派繁忙景象。
清末時期的鼓浪嶼黃家渡,當時還沒填海,退潮后一片灘涂,非常不便利。
鼓浪嶼黃家渡路頭,一群在等候客人的船夫。
鼓浪嶼觀海旅社外的路頭。
清末至民國,由于鼓浪嶼上居住的都是達官貴人,所以在鼓浪嶼路頭看抬轎也是一道風景線。
在清末,外國殖民者販賣華工就從今天的輪渡碼頭出發,輸送大批華人到南洋、澳洲、美洲等地去做苦力,俗稱“賣豬仔”。
自鴉片戰爭后至鷺江道建成前,海后灘一直是英租界,設有太古棧和太古躉船。
1906年的太古躉船,通過飛橋過去,和今天的輪渡碼頭性質差不多。它解決了輪船不能靠岸的問題。但是,當時的輪船不是來往于廈鼓之間。
廈鼓之間的來往,在1937年10月以前,依然還是靠這些舢板、小船,當然,達官貴人們會乘坐自己的小汽艇來往。
由于居住在鼓浪嶼的大多是達官貴人,搭乘舢板小船來往,人生安全沒有保障,也不規范。1937年,在社會賢達倡議下成立廈門輪渡公司,修建廈鼓輪渡碼頭,市區選址在中山路出口處的島美路頭,而鼓浪嶼輪渡碼頭則選擇在龍頭路口的黃家渡路頭。同年10月16日開始,新建成的輪渡碼頭承擔了廈門與鼓浪嶼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客運作用。
鼓浪嶼那頭的輪渡碼頭,門樓像一頂皇冠,建成時間早于輪渡公司的成立時間。
當時來往于廈鼓的不僅有富商紳士,更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名流,圖為1930年代弘一法師在鼓浪嶼輪渡碼頭。
當時的輪渡碼頭在今天的中山路海口,而今天的輪渡碼頭則是原來的海關碼頭。
1938年5月,廈門淪陷后,碼頭被日軍占領,對進出鼓浪嶼的民眾進行搜身安檢。并先后購置“廈安”、“廈興”等汽輪。
1945年光復,再度從鬼子手中奪回的輪渡碼頭,首批輪渡公司職員的留影照片。
解放初期的輪渡碼頭,基本沿用民國。
50年代的廈門輪渡碼頭,喜歡這樣有小城味道的廈門。
解放初期的輪渡碼頭,飛橋上搭起了遮雨棚,好棒的感覺,上年紀的人應該都還有印象!
五六十年代的輪渡碼頭正面,牌樓被換成了門亭,旁邊設有售票處,當時去趟鼓浪嶼只需要五分錢。
50年代的鼓浪嶼輪渡碼頭,它的對面是同文碼頭,也就是現在的和平碼頭。
1959年8月的超級臺風襲擊廈門,鼓浪嶼碼頭被摧毀。圖為位于英國領事館下的鼓浪嶼輪渡碼頭糧食倉庫的受損情況。
廈門島內的輪渡碼頭也受損嚴重,這是廈門史上最嚴重的臺風之一,僅次于1917年那場臺風。圖為位于輪渡碼頭附近的郵電碼頭受損情況。
59年臺風過后,原碼頭全毀,搭建木結構臨時碼頭。期間幾度修建,1976年鼓浪嶼碼頭擴建,候船室改建為鋼琴造型,作為音樂之島的象征。
緊隨其后的是三丘田碼頭的建設,因三丘田碼頭直對廈門輪渡碼頭,距離更近,更有優勢。
曾經的鼓浪嶼輪渡碼頭,1976年選址往南遷移了約100米,而這個碼頭則作為貨運使用。
而島內的輪渡碼頭則北遷至升平路口的原海關碼頭。
遷移至升平路口的輪渡碼頭,也就是今天的輪渡碼頭。
改革開放后,輪渡碼頭成了“臟、亂、差、堵”的代名詞,是游客的集散地。通道車、廈盛小巴士、紅色出租車,是我們抹不去的記憶~
99年臺風來襲,再一次重創廈門。輪渡海鮮舫躉船具有四十余噸位拉力的鐵鏈被沖斷,段提進水,不到半小時邊沉入海里。
今天的輪渡碼頭,不論是否節假日,都已經人滿為患,每次去鼓浪嶼,看到如此擁堵的一幕,我都想說三個字。(老照片:紫日、洪凱杰、顏松基、陳谷、李世雄、姚凡,新照片:紫日拍攝)
你設置的聯系郵箱是*: (當有人給你留言回復之時,聯系郵箱可以及時通知你)
我們建議你填寫正確的郵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寫郵箱地址是錯誤的可以通過 【修改資料】 來重新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