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十章,我們發布了關于清代篇的廈門彩色照片,本期我們繼續分享關于民國時期(大陸是1911-1949年間)的廈門彩色照片,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攝于日據時期(廈門是1938-1945年間)。
廢話少說,直接上菜!
先來一張民國初期的北門外街一帶。當時的拍攝機位就在北門的城墻上,當時還沒經歷1918年的超級臺風,城墻自然沒有被摧毀。
這張是建于清末的嵩嶼火車站,為漳廈鐵路的廈門段。拍攝時間大約在1920年前后。
1920年代的港仔后,菽莊花園的四十四橋已經建成了,但是田尾路還是一片農田。此圖放大20倍可以看到園主林爾嘉在橋上吟詩,信不信由你。
1920年從海上拍攝的港仔后,日光巖是制高點,右側依稀可見菽莊花園的四十四橋。
1920年代從海上拍鼓浪嶼輪渡碼頭,這樣的鼓浪嶼才是我想要的,沒有游客,治安比現在還要好,因為是公共租界!
1930年的廈門大學群賢樓,當時是大禮堂。這是廈大最早的一主四從建筑。
廈大校園一角,說實話,和今天的廈大翔安校區幾分相似。
廈大職工宿舍,在今天的白城社區位置,曾經一道鎮北關城墻(又名白城)把這些宿舍樓隔離在廈大校園之外。
日光巖看番仔球埔及升旗山一帶。最下方就是中國第一別墅黃家花園,屋主是黃奕住,20世紀廈門最偉大人物之一,為廈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20年代末還在建設的海后灘,也就是今天的鷺江道輪渡碼頭一帶。當時的海后灘商賈云集,是廈門的金融中心,銀行商行一字排開,每天近處廈門港的輪船十幾艘。
位于鼓浪嶼筆架山的英華書院,也就是后來的二中,建于清代1898年。
1929年修建中的思明南路廈門港段,攝于蜂巢山。遠處依稀可見大生里騎樓和超出海平線的虎頭山。
1931年的中山公園挹翠園,建設基本接近尾聲,攝于魁星山。
標注為廈鼓交通碼頭,攝于1930年前后,從拍攝機位看,為鼓浪嶼的黃家渡。
從日光巖拍攝雞母山(今天的月光巖),也是攝于1930年,1930年是廈門經濟最繁榮時期。
1930年前后的日光巖寺,沒有高大尚的造型,卻不需要收門票,現在成了景區賺錢的工具,不是很贊同。
1930年的廈門自來水蓄水池,位于上李,也就是今天的上李水庫,至今依然固若金湯,為德國西門子公司承建。旁邊的建筑保留了下來,只是屋頂被毀了。
位于今天南華路的自來水濾水池,自來水從上李通過管道運輸到這里,然后過濾后再輸送到市區和鼓浪嶼。
位于曾厝垵的廈門航空所,也就是曾厝垵機場。攝于1932年左右。許多人大概都很意外,為何當時的廈門如此發達!
建于清代的同文書院,攝于1930年,地點在今天的英迪格酒店后山,也就是社科院位置,畫中的建筑毀于日據戰火。
1930年的廈門無線電臺發射塔,位于廈大演武場。
接下來,上日據時期的廈門風景片。當時的廈門十分蕭條,民眾紛紛外逃避難,日軍為了粉飾太平而拍攝的宣傳照片。圖為日據時期(1938年5月-1945年8月)形式在鷺江上的日本潛艇,背景為鼓浪嶼的覆鼎巖。以下圖片大多拍攝于1938-1939年。
日據時期的廈門中山公園南門,由于中山是民國總統,日軍占領廈門后改為廈門公園。每個統治者都希望能夠改朝換代后去前朝化,就好比民國路為何要改名為新華路是一樣的道理。
華南第一園的中山公園,該處景叫水榭臺,是個非常幽美的地方,可惜在文革被毀了。
鎮邦路,對比現在,樓層被加蓋了一層,所以視覺上感覺更窄了。
從自來水公司樓頂拍攝同文碼頭,遠處最高建筑為檢疫大樓,建于1937年,90年代被拆毀。
從樓頂拍攝的廈鼓兩岸,當時的輪渡碼頭就在中山海口位置,今天被北移了一百多米。
從日光巖拍攝廈鼓兩岸,位于鼓浪嶼海邊有一排難民營,在太平洋海戰爆發前,鼓浪嶼公共租界是安全的,受外國勢力的保護。
思明南路的思明戲院,日據被改名為鷺江劇場,也就是現在的思明電影院。
鼓浪嶼龍頭路入口處,在今天的游客中心位置。民國女子如此時髦,讓我穿越回去吧!
自來水公司樓頂拍攝鷺江道,窄窄的,沒有川流不息的汽車,也沒有蜂擁而來的游客。
該機位應該是從思明電影院的思明東路口朝思明南路中山路方向拍攝,這棟樓在2000年初被拆毀,建起了香港時代廣場。
思明南路和中山路交匯的十字路口,天時鐘表眼鏡公司的店面就是今天的安踏店。
輪渡碼頭的躉船,和今天有幾分相似。我比較喜歡那種小鎮一樣的廈門。
由于當時鼓浪嶼是公共租界,沒有淪陷,所以鬼子在輪渡碼頭安檢搜身,防止愛國人士混跡和逃竄。
日軍入侵廈門后,廈大建筑部分被炸毀。圖為從南普陀寺附近遠眺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群賢樓門口,今天的廈大親們,還能找到這個點嗎?
從日光巖拍攝廈鼓兩岸,遠處為廈門島虎頭山一代。也就是今天的鎮海路、鐵路公園附近。
日光巖拍攝的廈鼓全景,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廈門港輪渡碼頭停靠的日艦,這就是弱國無外交,無主權!
依然是從日光巖拍攝的廈鼓景色,遠處為筼筜港和狐尾山、仙岳山。當時的筼筜港沒圍海前,碧波萬頃,面積是現在的近十倍大。
虎頭山軍事區,被日本海軍占領,今天這里是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悄悄告訴你們,小編有上去拍攝噢。
建設中的華僑銀行大樓,攝于1938年。華僑銀行大樓于1937年開始,至淪陷后也沒完全建完。
中山路海口,黃奕住的中南銀行就在中國銀行位置,日據后中南銀行搬到鼓浪嶼龍頭路分行辦公。當時,許多企業為了安全,都隨之搬遷到了鼓浪嶼。
中山路和大走馬路交匯處拍攝海口方向。圖中的小孩子今天應該80歲有余了。
南普陀寺天王寶殿,今天依然保留了下來,只是被改為了天王殿。
從思明南路十字路口拍攝思明東路,右邊建筑全部被毀,很可惜。小編不理解,好好的拆來干嘛?下期見。(圖:洪凱杰、紫日,文:紫日)
你設置的聯系郵箱是*: (當有人給你留言回復之時,聯系郵箱可以及時通知你)
我們建議你填寫正確的郵箱地址,如果你之前填寫郵箱地址是錯誤的可以通過 【修改資料】 來重新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