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樂購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密碼
|
首頁
欄目大全
生活雜談
交通出行
城市活動
新鮮爆料
旅游攻略
生活資訊
專題攻略
母嬰健康
商業(yè)推廣
廈門旅游
著名景點
特色景點
周邊景點
旅游紀念
美食特產(chǎn)
特色小吃
特產(chǎn)禮品
傳統(tǒng)美食
廈門美食
民俗文化
人文歷史
閩南風情
宗教信仰
民俗專題
娛樂生活
美食街區(qū)
大型商圈
鷺島商城
電影快訊
查看全部分類
生活雜談
廈門旅游
美食特產(chǎn)
關(guān)于我們
發(fā)布
商業(yè)推廣
(免費)
微信文章
(自薦)
[免費發(fā)布指南]
當前位置:
首頁
>>
閩南風情
>>
廈門的喪葬習俗-7.守孝
廈門的喪葬習俗-7.守孝
點擊數(shù):4537 更新時間:2016-03-07 14:27:15 來源:
廈門生活、逛路島_逛鷺島-
【
返回
】
親亡之后
,遺屬要服喪持哀一段時間
,古稱居喪、守孝
,廈門稱
"帶孝"
。古禮對居喪期間的服飾、行為以及居喪期的長短有嚴格規(guī)定。服喪期根據(jù)遺屬與死者的關(guān)系親疏
,從三個月到三年不等。子為父母的居喪期為三年。居喪期間
,遺屬必須著喪膽
,不得理發(fā)化妝
,禁房事和娛樂游戲
,不視外事
。孝子還必須搭草屋居住
,睡在干草上
,頭枕土塊
,叫做
"寢苦枕土"
。飲食也極為簡陋,生活十分清苦。
古時多有官吏為父母守喪而辭官的
。古人以居喪思親盡孝
,情義可嘉
,然而繁縟的禮儀規(guī)定大大影響了喪家的正常生活。廈門的喪禮中
,居喪
,從形式到內(nèi)涵都有很大變化。
"帶孝"
亦即"
戴孝",
古禮稱著喪服為"戴孝
",廈門的"
帶孝"
就是這個意思,但已大大簡化
。長期著喪服
,妨礙正常的生活
,因此廈門人集中喪服上的顯著特征
,以喪服用布制成
"孝布",
佩在衣上以替代喪服。"孝布
"長約二寸,
寬約一寸,以制白喪服的白坯布(俗稱
"青頭布"
)為底,中嵌粗麻布、細麻布或青布
。遺屬按與死者的親疏關(guān)系選佩
,基本上與喪服的
"頭白"
一致,
一看就知道佩戴者為誰"帶孝
"。女子又分別以麻、白布、青布條束發(fā),
也屬又分別以這些布條串起手尾錢掛在手腕
。但是居喪期每逢祭祀
,仍然要著喪服
,祭畢脫去
,只佩
"孝布"
。這是一項很大的改進。
死者已做高祖者,民間視作很“有福氣”,其玄孫穿黃布衣,若有玄玄孫則穿紅布衣,人人稱羨。
居喪期普遍縮短為一年
,也有三年的
,但不論三年或一年
,都只有前四十九天或一百天內(nèi)才比較嚴格地持哀。男子不理發(fā)
,女子不化妝
,不聽戲
,不游戲
,不行房事
,要佩戴
"孝布",
不能參與他人的紅白喜事,不能蒸甜?
@、包粽子
,不進別人家門
,但可以正常做生意、上學
。第四十九日或第一百日的祭祀過后
,有的就撤除靈桌
,將牌位安放在祖龕旁
,同時
"換孝",
即將"
孝布"
中嵌的麻布、青布取下,和金銀紙一起焚毀
,頭繩和手尾錢串繩
,麻的換白
,白的換青
,只佩青頭
"孝布"
。關(guān)系較疏遠的孫輩、侄輩、平輩女婚等,有的四十日就燒掉
"孝布",
就此除孝,不再
"帶孝"
。一般換孝都在"做百日
"時
。已出嫁的女兒,"
孝布"
不能戴著回家,平時都寄放在香爐旁
,稱為
"寄孝"
。"
換孝"
后的孝布稱為"細孝
",原來的孝布稱為"
粗孝",
表示逐漸降低悲哀程度
。
"
換孝"
后各項持哀規(guī)定實際上已部分解除,特別是百日后。俗語說
:"百日內(nèi)無應(yīng)酬,
百日外無喪。"可以理發(fā)、娛樂等
,唯帶
"孝布"
、扎孝繩、手尾錢等,還顯著地表示著持哀的情結(jié)
。待到死者亡故滿周年
,居喪期止
,才可以全部去除。死者亡故滿周年,
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廈門稱
"做對年"
。屆時普遍進行"除靈
"、"
請入龕"和
"除孝"
。這一天的祭祀過后,將死者牌位和香爐由靈桌移到長案桌祖龕旁
,將靈桌撤除
,扔到野外
。撤靈桌的最好是屬龍和屬虎的親友
,這叫
"除靈"
。死者牌位放入祖龕,與祖先牌位排在一起
,今后一同享用祭祀
,這叫
"入龕"
。"
入龕"
時,
從原祭祀死者的香爐取出一撮灰,放人祖龕前的香爐、原來的香爐棄之不用
,所以也有將
"入龕"
一稱為"合爐
"的
。有的虔誠的佛教信徒,
往往囑咐家人將自己的牌位奉進
南普陀寺
的功德堂
,稱為
"進主"
。也有孤老牌位被族人"進主
"的,
更有遺屬為方便祭祀而將先人牌位"進主
"于功德堂的、功德堂寬敞整潔,
氣氛肅穆
。牌位都安放在玻璃大龕里,伴著寺院的晨鐘暮鼓.每日都有人焚香點燭
,重大佛事活動日
,更有僧侶誦經(jīng)
,這對佛教徒及身后無人奉把者來說
,實為清凈樂土
。遺屬佩戴一年的孝布、頭繩等
,這時可以全部取下
,與金銀紙一起焚毀
,這叫
"除孝"
。遺屬自此正式結(jié)束居喪期,完全恢復正常的生活
。女眷普遍頭插
"紅春"
花,
可以參與紅白喜事的應(yīng)酬,過年過節(jié)可以蒸甜?
@和裹粽。居喪三年的
,"做百日",
粗孝換細孝;"做對年
",再次換孝,
將喪志用布由白換青。"做對年
",除靈桌后,
不立即將牌位"入龕
",而暫置祖龕旁的牌位,
待"
做三年"時再
"入龕",
同時除孝
。也有"做對年
"不除靈桌,
直到"
做三年"祭祀時才一起舉行除靈桌、入龕和除孝的。居喪三年
,指的是首尾三年
,實際上是
24個月
。在死者亡后的第三年
"忌日",
舉行"
做三年"祭祀
,之后結(jié)束居喪期
。為父母帶孝的
,除孝后往往再用黑頭繩束發(fā)四個月。對亡故親人的祭祀
,從他咽氣后供
"腳尾飯"
就開始了。除殮葬時的"辭生
"、"
起柴頭"等重大祭祀之外
,還有
"捧飯"
、"
做旬"
、"
做百日、"做對年
"、"
做三年"等祭祀
,富有人家還延請僧侶為死者
"做功德"
。居喪期滿后,逢死者生日做
"生日忌",
逝日做"冥忌
"。每逢"
清明",
上墓祭奠;"冬至
",搓湯圓祭祀。
"捧飯"
又叫"
敬飯"
、"
孝飯",
自死者大殮入棺后就開始,每日早晚二次
,泡茶做飯
,供在靈桌牌位前
,請死者享用
。
"捧飯"
時,
要對著牌位號哭,你死者還活著那樣
,招呼他起床和睡覺
,叫做
"叫醒叫??。早晨先捧茶再捧飯,
晚上先飯后茶
。舊時廈門居民,清晨、夜晚常被凄婉頓挫的號哭聲驚醒
,多半是喪家在
"叫醒叫??"
時所為。"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
",即景生情,
哭聲十分悲切,時而還伴著生者的訴說
。
"捧飯"
自大殮后到"做四十九日
"或"
做百日"后才結(jié)束
,叫做
"散飯"
。之后
。每逢初一、十五都還要早晚敬茶飯,叫做
"孝初一、十五",
直到居喪期滿。
"捧飯"
時間長,有的喪家不勝負擔
,捧一段時間后便改用干茶、白米奉祀
,跪請死者
"自己做",
叫做"
寄飯"
。也有做"頭旬
"后只在初一、十五"
捧飯"
的
。但是,一逢
"做百日"
、"
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