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樂購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密碼
|
首頁
欄目大全
生活雜談
交通出行
城市活動
新鮮爆料
旅游攻略
生活資訊
專題攻略
母嬰健康
商業(yè)推廣
廈門旅游
著名景點
特色景點
周邊景點
旅游紀念
美食特產
特色小吃
特產禮品
傳統(tǒng)美食
廈門美食
民俗文化
人文歷史
閩南風情
宗教信仰
民俗專題
娛樂生活
美食街區(qū)
大型商圈
鷺島商城
電影快訊
查看全部分類
生活雜談
廈門旅游
美食特產
關于我們
發(fā)布
商業(yè)推廣
(免費)
微信文章
(自薦)
[免費發(fā)布指南]
當前位置:
首頁
>>
閩南風情
>>
廈門的喪葬習俗-3.入殮
廈門的喪葬習俗-3.入殮
點擊數(shù):4888 更新時間:2016-03-07 14:25:37 來源:
廈門生活、逛路島_逛鷺島-
【
返回
】
死者初喪,
忙碌一陣之后,家人便開始分頭張羅各項事宜。孝子孝婦長跪在靈前
,向聞訊前來
"探鋪"
的親友磕頭,陪著親友號哭
,不能脫身
。剛遭喪事
,孝子精神受到很大打擊
,頭腦混亂
,也不能視事。喪事千頭萬緒
,喪家往往請親族中一位熟悉古禮
,有經驗、威信高、身體好、熟悉本家而又信得過的長者代主喪事
,凡事由他坐鎮(zhèn)指揮
,喊起喊落
,孝子則依從他的安排
。所以廈門話稱一時失去主張的人為
"憨孝男",
極為形象。在長者安排下,一些人負責登記來探喪的親友姓名及所給祭禮
;一些人帶著寫有死者姓名、生死年月的字等去請擇日師擇定入殮的時辰
;一些人忙著縫制或租借喪服
;一些人去選購
"壽板"
(棺材);婦女不斷折疊紙錢
;廚房里不斷澆菜煮飯
,款待來探望或幫忙的親友
。這種從舉喪開始到
"出山",
一直不間斷的"流水席
",雖不豐盛,
但要吃掉大量的食品。有的住在近處的親友帶全家老幼一起來連吃數(shù)日
,喪家不得辭趕
。這種吃喪的陋習
,造成喪家很大負擔。燈火必須晝夜通明、這叫點"
長明燈",為死者照亮陰間黑暗的路.喪家晝夜守靈。
家里貓的腳被綁起來了
,以免它躍過死者遺體。民間傳說
,尸體被貓?zhí)^
,會站立起來
,見人就抱
,一起倒下
。人們忙碌不停。隔天
,死者遺體就要人殮。廈門喪俗
,老人死后第二天才入殮納棺。年輕夭折或死于惡疾者
,當日就入殮出葬。入殮前要
"乞求"
給死者擦洗遺體。"乞水
"由孝男孝女執(zhí)行。他們往附近溪邊或水邊,
一到水邊,扔下兩個用紅絲線系著的銅錢
,說
:"用土地公買水!"
然后取水,啼哭著回家
。親屬在門口等候
,等到他們
"乞水"
回來,
一起啼哭入門。這種"乞水
"的風俗與我國西南某些少數(shù)民族極為相似,
引起社會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乞水
"之后,
要"
乞灰"
作鋪棺底用。"乞發(fā)
"由孝男手提竹筐,
一個米斗倒蓋在竹筐中,到距離自家三戶以上的人家的門口
,下跪乞求人家的柴草火灰(舊時廈門舉炊都用柴草)
。
被乞灰的人家將灶里的火灰放在孝男的斗上
,喪家答謝以紅燭一對。孝男乞得三家不同姓的人家的火灰后
,啼哭回家
,孝女孝婦在門口啼接。乞來的水倒在磁缽里
,請來父母雙全的
"好命人"
為死者洗凈
。"
好命人"用一雙筷子夾著白布
,為死者洗頭面
,梳頭
,再拭擦全身。但只作拭擦的樣子
,比劃一番而且。一邊拭擦
,一邊不斷對死者說好話
,告訴死者已為他拭凈了
,可以去見以前先到陰府的先輩親人了
。民間相傳用
"長流水"
拭身,
可使死者投生樂土。死者遺體洗凈后
,即為他穿上
"壽衣"
。壽衣又稱"張老衫仔褲
",多在死者生前擇"
大生肖年"(如龍年等)制下
,也有臨時趕制或到
"壽衣店"
購買的
。"
壽衣"
外套,
男性多為長袍,另加馬褂、瓜皮帽
,女性多為衣裙披風。女性內衣
"白布杉仔",
有的還是當年結婚穿著過的。死者常要穿好幾套衣服
,以
"重"
計算,
每件算一"重
",夾衣算二"
重"
。通常是穿三領(衣)五"重
",或正領(衣)七"
重",
最多的有十三"重
"。
男性一般著兩條褲,
問女性三條裙
。"
壽衣"
忌皮制,俗傳穿著動物皮制的衣服
,到了地獄
,陰官分派投生時
,往往被派生為牲畜
,故為大忌。在給死者穿衣之前
,要舉行
"套衫"
的儀式。在廳前的院子里放一個竹編的大"加籮
",孝男手持竹筒(撐地,
讓孝男站穩(wěn)),頭戴新竹笠
,簽上插一枝紅春花
。另一個人與孝男面對面站著
,將壽衣按內外順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畢
,以麻繩穿入兩袖筒
,在袖口處扎住
,然后孝男抽出雙臂
,脫出套成的壽衣
,置新米篩上
,端進正廳
,給死者穿上
。竹笠則往屋頂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
"套衫"
儀式后,要吃一碗甜湯圓。
"套衫"
的習俗,從一般的角度看
,是為了給死者換衣的方便
,一次便可穿上
,不必一件件地折騰。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
,套起來也方便
。但是頭戴竹笠
,竹椅下又墊著
"加籮",
卻是令人費解。原來,這出于歷史上閩南人民反抗清朝殘暴壓迫統(tǒng)治的傳統(tǒng)。頭戴竹笠
,表示
"頭不戴清(朝)天";
足下墊"加籮
",表示"
腳不踏清(朝)地"。滿清時期的閩南人民
,在世時不得不忍受清朝壓迫
,死后絕不愿靈魂再受壓迫、這種強烈的反清情緒
,透過
"套衫"
儀式,
才得以發(fā)泄
。以后代代相傳,直到清朝覆滅之后
,仍然沿襲不變
,蔚然成俗。從
"乞水"
凈身到給死者換上壽衣,稱為
"張穿"
。"
張穿"
意即給死者穿上"張老衫仔褲
",古禮稱為"
小殮"
。"
小殮"
之后,
便是死者遺體納棺的"大殮
",俗稱"
入大厝"。廈俗忌直呼
"棺材"
兩字,
而代之以‘大厝"或
"壽板",
是死者居住處
。死者"入大厝’
,表示死者靈魂生活的重大轉折點
,要舉行隆重的告別人世的儀式。死者人棺大殮之前。要舉行
"辭生"
的祭祀。
"辭上"
要備12
碗菜肴供祭死者,葷素各
6碗。若死者是虛誠信佛者
,則
12碗全是素菜。祭時由
"好命人"
或請來的道士(俗稱"師公
")逐一拿起每一碗菜,
口中說著好話,邊用筷子夾起菜肴
,做出喂食的樣子
,將
12碗菜—一敬獻給死者
。
"辭生"
是死者靈魂辭別人世的最后的盛宴。祭后請和尚誦經
,叫做念
"鋪前經",
多念"
往生咒"。
迎接棺材的儀式叫
"接板",
反之運回棺材叫"接板
"。"
接板"
時,
死者全家被披上喪服,列隊跪伏在大門外迎接棺材
。棺材運抵后
,燒銀紙
,喪家將白米一包、干柴二把放在棺材上
,然后才抬入門
,寓
"載柴米歸來"
的富足之意。
"人大后",
即死者遷居新住所,是吉事
,政棺蓋打開時不能號哭。死者全體遺屬聚集一堂
,乞來的火灰鋪在棺底
,再鋪上金銀紙錢或紙屑
。有的還鋪上成片成封的
"庫紙",
這也是陰間用的貨幣。最后放上金銀紙一疊,作為枕頭
,隨葬金銀玉器一并放入。死者遺體入棺之前要舉行
"放手尾錢"
的儀式。"好命人
"或"
司公"
將12Q
枚銅錢經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
,再將銅錢一枚一枚分發(fā)給死者的遺屬
。這時
,"好命人"
或"
司公"
高喊;"
放手尾錢,子孫富貴萬萬年!
"表示死者將財富留給了后代子孫
。獲得"手尾錢
"的子孫得將銅錢用帶子穿過,
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帶
,其他用白帶、青帶
,叫做
"結手尾錢",
既是帶孝,又感激死者將富貴的吉兆傳給了自己。死者遺體入棺時
,必由孝男扶頭。媳婦女兒扶腳
,其他子女扶雙手。安放好遺體后
,蓋上
"水被",